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印发上饶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时间:2024-06-04 02:58:3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77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上饶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江西省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上饶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饶府办字〔2010〕74号


信州区、上饶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经市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将《上饶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五月三十一日





上饶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



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中心城区棚户区、危旧住宅区改造(以下简称“棚改”)步伐,规范棚改工作,精简棚改项目审批流程,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市中心城区处于规划区范围内的棚户区、危旧住宅区改造,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棚户区,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建设的、集中连片、简易结构房屋较多、建筑密度较大、房屋使用年限较长、使用功能不全、基础设施简陋的居住区域。



如果在前款所属的区域中有集体土地,则该土地上的拆迁应按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给予补偿,并依法变更土地性质。



第四条 改造原则。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棚改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组织引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改造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棚改工作与城市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及环境保护统筹推进,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因地制宜、分期实施。在推进时序上坚持先规划后改造、先补偿安置后拆迁。



(三)棚改与完善城市功能相结合。在改善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要注重完善旧城区基础设施,增加公共绿地,改善人居环境。



(四)棚改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棚改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计划,和廉租住房建设相结合,做到规划部署上通盘考虑,政策措施上相互衔接、拆迁安置上统筹安排。



(五)棚改与国有企业改制相结合。在棚户区改造范围内的国有企业职工,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利用国有企业自用土地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优先解决本企业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职工住房困难。



(六)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相结合。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要多种形式,妥善安置好被拆迁人。安置住房实行原地和异地建设相结合,以就近安置为主;对异地建设的,应选择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的区域。



(七)以人为本与依法拆迁相结合。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确定和安置补偿方案的制订,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征询群众意见,在得到绝大多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严格执行城市房屋拆迁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让群众得到实惠。



第五条 市政府成立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下设棚户区改造办公室,负责棚改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房管局。市发改、财政、建设、规划、国土、房管、城管等行政管理部门和信州区、上饶县政府应根据需要在市棚户区改造办公室派驻专职工作人员,负责与棚改相关的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



市区两级环保、民政、公安、税务、信访、监察、审计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棚改管理的相关工作。



组建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作为棚户区(危旧住宅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和拆迁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的项目法人和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平台,依据《公司法》实行规范的企业化管理。



第二章 棚改专项规划



第六条 棚改专项规划是指以经批准的上饶市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其它层次规划为依据,统筹考虑拆迁安置、环境风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规划编制区内棚改项目的目标、模式、拆迁安置、功能定位、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绿地系统、道路交通、公共与市政配套设施、改造收益分析等控制要求作出的规划。



棚改工作中,要通过规划引导和控制保障公共利益,凸现政府主导作用,在确保环境品质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运作。棚户区全面改造项目实施前应完成拟改造地块“棚改专项规划” 的编制报批工作,作为确定项目所涉及地块规划控制条件和技术指标、供地方式、拆迁安置方案和项目审批的主要依据。



第七条 市棚改办公室应会同市规划局编制棚改专项规划。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棚改办公室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激发保护好广大棚户区居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造,并可以公开、择优选择投资商作为投资意向人参与项目专项规划编制等前期工作。



第八条 棚改专项规划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划定规划编制区;



(二)改造目标;



(三)功能定位;



(四)改造模式及策略;



(五)供地方式及拆迁安置方案;



(六)土地利用:用地布局、各地块的用地性质及相容性;



(七)开放空间和园林绿地系统;



(八) 配套设施:各类公共和市政配套设施的控制,明确相应停车场、公厕、垃圾中转站等设施的配置指标;



(九)道路交通:地块内外部交通组织、道路及场地竖向、交通场站设施布局和控制要求、步行系统控制;



(十)市政工程:水、电、气、环卫、防灾等各类市政工程管线的负荷预测、管网体系及设施控制;



(十一)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组织、景观环境设计、建筑形态控制、重要节点意向效果等;



(十二)技术经济指标和经济可行性评价:开发强度、容积率及建筑密度、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居住人口及户数等;



(十三)改造影响评价,包括对环境、道路交通、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四个方面的影响评价;



(十四)其他要求,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等;



(十五)实施时序和实施措施,包括分期实施计划和相关的配套措施。



第九条 棚改专项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研究报告。规划文本是对规划各项目标和内容的规定性要求。规划图纸是说明规划意图和规划方案的相关图示。规划研究报告是指关于规划设计情况的技术性研究和说明的文字,是对规定性要求的论证和解释。根据控制内容及深度要求,可将若干图纸合并表达,但应满足清楚说明规划编制区现状特征、规划构思和规划控制规定的需要。当规划范围较大、总体规划图纸不能表达清楚规划要求时,应制作分图。



第十条 专项规划的主要研究结论、规划控制条件、技术指标及土地利用相关内容应取得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的审核意见;拆迁安置方案应提交基层按民主程序表决通过。专项规划成熟后由棚改办公室报市政府常务会审批,市政府可委托其专业委员会组织审批。



第十一条 专项规划批准后,报市棚改领导小组列入年度棚改实施计划目录;棚改办公室负责将已批准的棚改专项规划在政府办公场所和改造规划影响的范围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经批准的棚改专项规划,不得擅自变更。实施改造过程中,确需变更用地规划、供地方案及拆迁安置方案时,须按原程序报批。



第三章 拆迁安置



第十二条 实施棚改应当按照整体拆除、优先建设安置住宅的原则进行,确保被拆迁人及早入住。
  第十三条 棚改项目列为市政府当年重点民生工程,其拆迁安置工作受市棚改领导小组指挥协调。拆迁安置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棚改项目所在区、县负责,拆迁人与属地乡、镇、街道办等签订委托拆迁安置协议,并给予必要的工作经费,费用标准报棚改领导小组批准。棚改实施主体全程参与,所需拆迁安置费用由棚改实施主体承担。



第十四条 棚改实施主体应当按照本章规定制定补偿安置方案。
  第十五条 实施改造的棚户区动迁前,棚改实施主体应当在指定银行设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专用账户,足额存入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并与开设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专用账户的银行和市棚改办公室签订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使用监管协议。补偿安置资金应当全部用于房屋拆迁的补偿安置,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六条 实施改造的棚户区动迁前,应当由棚改实施主体与被拆迁人共同委托具有房地产估价资质的机构对被拆迁房屋进行估价,估价标准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拆迁补偿的对象为合法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地上附着物的所有者。被拆迁物体设置了租赁、抵押和担保法律关系的,依照国家有关担保抵押的法律规定执行。棚改拆迁补偿安置以房屋产权登记载明的面积和性质作为补偿安置依据。



棚户区内违章建筑一律不予补偿且强制拆除。



第十八条 棚改项目中原集体土地产权的房屋拆迁安置后,根据新安置的土地供应方式按国有划拨或出让办理房屋产权。



第十九条 棚户区房屋拆迁实行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两种补偿安置方式。被拆迁人可以自主选择安置补偿方式。
  实行货币补偿的,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使用性质、产权建筑面积、房屋结构等因素,以房屋市场评估价确定补偿数额。
  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以棚改项目专项规划方案批准时的上年度12月31日棚户区在册户籍人口(含此前迁出的现役军人、在读大学生和服刑人员)为依据,拆迁安置面积原则上不低于36平方米,并结合原房屋产权建筑面积进行安置。



第二十条 房屋产权调换的价格结算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产权调换原则上按1:1就地安置,不互找差价。原房屋产权建筑面积不足36平方米且在同一城区只有此住房的,安置时补齐36平方米,不结算差价,被拆迁户原则上在安置房最小户型中安置;对超出36平方米的部分实行阶梯式价格结算,36至50平方米的部分按成本价结算,超过50平方米的部分按市场价结算。
  (二)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按人均50平方米调换产权,拆迁房屋面积超过人均50平方米的部分按届时本地段拆迁补偿价给予货币补偿。原房屋产权建筑面积不足50平方米安置时补齐50平方米,不结算差价,被拆迁户原则上在安置房最小户型中安置;超出50平方米的部分实行阶梯式价格结算,50至60平方米的部分按成本价结算,超过60平方米的部分按市场价结算。调换产权的房屋原则上就地安置。



(三)对就近上靠户型超出应安置补偿面积的部分,被拆迁人按新建房屋成本价补交差价。



第二十一条 棚改项目中无产权公房的租赁户符合保障性住房条件的,优先享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置。



对拆迁居民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的,可优先选购经济适用住房;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可优先安排廉租住房。



政府收回或回购棚改项目配建的廉租住房,优先用于该地块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拆迁居民回迁。



第二十二条 被拆迁人需要自行过渡的,棚改实施主体应当参照《上饶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补偿标准,给被拆迁人发放搬家补助费和过渡补助费。棚改实施主体安排被拆迁人在外自行过渡的过渡期限原则上不超过24个月。超过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规定过渡期限的,从逾期之月起由棚改实施主体按不低于原过渡补助费标准的两倍向被拆迁人支付过渡补助费,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每月按不低于原过渡补助费标准的3倍支付过渡补助费。



过渡期限自被拆迁人腾空房屋之日起计算。
  第二十三条 棚改实施主体应当在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后,在市棚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监督下与被拆迁人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被拆迁房屋的权属、地址、面积、使用性质、结构等;
  (二)补偿方式、安置补偿标准和结算方式;
  (三)安置房屋的权属、地址、面积、使用性质、结构和过渡方式、过渡期限;
  (四)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式。
  第二十四条 棚改实施主体与被拆迁人达不成补偿安置协议的,由当事人申请市城市房屋拆迁安置管理办公室依法对争议进行协调、裁决。
  第二十五条 城市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属1987年1月1日以后购买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土地处置



第二十六条 专项规划批准后,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棚改项目内国有土地由市国土资源局依法收回,属安置用地的,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属经营性用地的,纳入土地储备库储存。棚改项目内的集体土地,在依法办理土地报批、征收手续转为国有土地后,按上述办法予以处置。



第二十七条 土地处置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需提供拆迁后土地的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文件、附图以及道路红线图等有关技术文件。



棚改用地供地方式可采取“净地公开交易”方式,由棚改办公室主导完成土地一级市场整理工作;也可以采取“公开招商、项目挂牌”方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棚改,实现土地开发一、二级市场联动运作。



第二十八条 采用“净地公开交易”方式供地的改造项目,应由棚改办公室在主导完成集体土地报批征收、国有土地收回及改造范围内房屋拆迁后,将经营性用地纳入土地储备库储存,并依法进行公开交易。前期土地报批征收、拆迁安置所需资金由市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出资或以招商方式筹集。土地成交后,对投资人前期投入的资金依法给予合理回报。具体融资招商方案报市棚改领导小组批准,向社会公开招商。



第二十九条 采用“公开招商、项目挂牌”方式的改造项目,棚改办公室需明确拆迁安置户数和人数以及拆迁安置费用、安置补偿房屋建筑面积等有关事项,完成对拟出让的地块的权属核查、地价评估、图件测绘等基础性工作,在与被拆迁人签定安置协议、完成改造范围内集体土地报批、征收和国有土地收回后,将改造范围内用地整体上报市国土部门进入土地储备,专项规划作为土地交易条件,以公开交易的方式组织土地供应。土地出让人与竞得人在拆迁工作中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在土地出让合同中另行约定。



第三十条 棚改项目规划用地性质为商住用地的,净地出让时,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在用地规划和土地出让条件中明确规定配建一定比例的廉租住房,建成后由政府回购。配建套数、建设标准、回购价格等作为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并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具体比例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由棚改办统筹安排确定。



第五章 规划建设



第三十一条 棚改涉及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应当优先列入城市建设年度计划,尽快提高棚户区基础设施的城市化水平,为棚改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三十二条 棚改项目中标企业须按批准的拆迁安置方案与拆迁安置协议进行拆迁安置。拆迁补偿工作完成后,中标企业持有关部门的前置审批文件,办理土地使用证,获得土地使用权;中标企业持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项目批文等文件、资料,按程序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根据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完成工程方案设计后,按程序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持有关材料到建设局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按现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办法,并增加拆迁安置完成情况、批准的公益设施建设情况的内容一并进行竣工验收。



涉及上述行政许可的部门应为棚改项目开设“直通车”或“绿色通道”服务。



第六章 优惠政策



第三十三条 棚改项目的安置房建设用地应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以划拨方式供应。对城市棚改项目内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应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第三十四条 棚改项目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第三十五条 棚改项目中新建或配建的保障性住房,应列入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并享受中央投资补助资金和省市财政配套资金政策。



第三十六条 被拆迁人选择实物安置的,在办理产权证时,对原拆迁面积部分免征契税。被拆迁人依据国家、省城镇房屋拆迁有关管理办法规定标准取得由政府有关部门支付的拆迁补偿款,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
第三十七条 电力、通讯、市政公用设施等企业要对棚改项目给予支持,新建安置小区有线电视和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道路等市政公用设施,由各相关单位出资配套建设,并适当减免入网、管网增容等经营性收费。



第三十八条 棚改项目中土地出让后所得全部用于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



第三十九条 棚改项目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强制性规划条件的前提下,依照法定程序,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提高容积率。



第四十条 棚改项目资本金执行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资本金占20%的规定



第四十一条 棚改项目实施单位按照上述棚改项目优惠政策中减免有关规费与税费的原则,可分别向相关部门办理费用减免。



第七章 项目管理



第四十二条 对棚改项目涉及公共利益的环节,监察部门要全程监督,防止发生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对棚改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违法行为,有关主管机关必须及时依法查处。



第四十三条 棚改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民事纠纷的,由中心城区相关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处理,必要时市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协助。经协调处理仍不能解决争端的,由有关当事人依照约定提请仲裁委员会仲裁,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四条 对棚户区违章建筑的处理,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由市棚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抗旱技术指导和全年全程科技服务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抗旱技术指导和全年全程科技服务工作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的通知》和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全国抗旱促春管工作视频会议精神,扎实落实农业部党组各项工作部署,全力做好当前抗旱技术指导和全年全程科技服务工作,支撑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粮食和农业生产,高度重视当前的旱情和抗旱工作。在抗旱救灾和春耕生产的重要时节,中央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春节前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考察旱情,对夏粮抗旱夺丰收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抗旱救灾的政策措施。农业部党组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精神,全面部署了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工作,对扎实做好科技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广大农业科技管理人员、专家和技术员,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扎实落实农业部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抗连旱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始终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扎实做好抗旱技术指导作为当前科教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高度重视冬春连旱对夏粮生产造成的威胁,迅速行动起来,掀起抗旱科技服务热潮,着力推进科学抗旱,最大限度减小旱灾影响,为抗旱保苗提供坚实技术和人才支撑,为夺取夏粮有个好收成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立足当前,着眼全年,进一步发扬敢打硬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行动,继续深入基层,更加贴近农民,有效应对异常复杂的气候条件和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扎扎实实开展全年全程的科技服务工作,努力提高科技增产增收的贡献率。

  二、迅速抓好科技服务各项重点工作

  (一)细化技术方案。按照“技术方案细化到县、技术明白纸细化到乡、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的总体要求,切实抓好苗情、病虫情和墒情等监测,科学分析旱情和不同季节农作物以及畜禽等生产情况,大力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针对不同地区、种养模式、农时季节,研究制订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等针对性强的技术方案。围绕主导产业,遴选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筛选轻简实用、节本增效等生产管理技术,通过技术明白纸、科技光盘等形式,分发到基层农技员和广大农民手中。当前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受旱程度和苗情长势,按照“抗旱保墒,浇水保苗,镇压划锄,促根壮蘖”的技术路线,组织发动专家在持续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抗旱技术指导方案,确保技术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受旱严重的地区,要把早浇返青水、早施返青肥、促进冬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等作为技术指导的重要内容,细化技术方案和各项服务措施。

  (二)到位技术指导。按照“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总体要求,大力组织动员专家和农技人员,下乡进村,深入生产一线,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情、查养殖情,因时、因地、因苗、因墒等落实好生产管理措施,努力抓好全年全程的科技服务工作。各省要普遍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确保村村都有农技人员指导,大力推进农技人员与村、户的责任对接,指导农民科学抗旱、科学发展农业生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要主动开展巡回指导,围绕农民实际需求,开展“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切实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落实到田间地头。要把高产创建田、园艺标准园等作为科技服务的样板田、示范田和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训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让农民现场学、照着干。农技人员要在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确保全年、全程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全面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尤其要加大一喷三防、土地深松、节水灌溉等关键增产技术的推广力度。

  (三)开展技术培训。着力抓好全年全程的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办班、田间学校、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机手、防疫员、植保员、沼气工、农民技术员、农业创业人员以及农村经纪人等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强化现代农业建设人才支撑。当前要重点围绕抗旱保苗夺丰收,尽快启动培训工作。一是培训农户。重点培训以小麦为重点的抗旱保苗和春播春管技术。二是培训抗旱服务人员。重点培训抗旱农机手和服务队,提高抗旱能力与效率。三是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结合当地抗旱技术方案,迅速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水平和应急服务能力。

  (四)强化抗灾减灾。应对好各种自然和生物灾害已成为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必须切实把抗灾减灾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在科技服务上,要集成各种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分灾害、分区域、分品种、分生产环节的技术应急方案,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在技术培训上,要及时调整培训大纲,充实培训教材,切实将抗灾减灾作为农民培训的重点任务;在科研攻关上,要认真分析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灾害,梳理技术需求,及时充实科研选题,着力加紧科研攻关,强化科研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加强受灾品种的产业经济研究,提出不同阶段的供需预测,增强产业发展的预见性。

  三、切实保障各项工作尽快落实到位

  (一)加强领导。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积极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有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把科技服务工作列入重点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并制定工作方案。各省要提前启动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利用2月中旬至5月中旬这三个月的时间,开展各级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抗旱技术培训。要统筹示范县与非示范县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使县及县以下基层农技人员普遍接受1次以上技术培训。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要结合项目大力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落实。农业部将统筹安排当前抗旱和全年全程的科技服务工作,根据需要适时派遣司局长带队的工作组检查督导和指导,并将各地各单位科技服务成效作为相关倾斜支持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机制。要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推进科研、教学、推广等系统的紧密衔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各综合试验站要把开展科技服务作为重点工作,在为农服务中了解生产实际、发现科技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农业生产。各部属科研单位、共建农业高校及有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组织专家开展挂县强农、院县(校)共建等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好本单位有关专家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指导和培训。全面构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通道,推进良种良法良机的融合。

  (三)加大宣传。要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加大投入,确保各项科技服务措施落实到位。要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和表彰奖励等,进一步激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工作。要充分挖掘、宣传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个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开展系列宣传,扩大科技服务工作的影响力。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落实专人负责新闻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及时报送工作动态信息。

  联系人:纪绍勤、张振华、刘红强

  联系电话:010-59192266、59193081、59193019

  E-mail:kjstgch@agri.gov.cn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波兰共和国政府关于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协定

中国政府 波兰共和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波兰共和国政府关于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协定


(签订日期1993年9月13日 生效日期1993年12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波兰共和国政府(以下简称缔约双方),为了加强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扩大经济贸易合作和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两国经济贸易关系,双方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缔约双方将根据需要和可能,以及各自国家现行法律,支持和推动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合作。

  第二条 为实施本协定,缔约双方将支持和加强多层次所必要的联系。
  缔约双方将根据各自国家现行法律支持两国经济实体建立合营、合资和独资企业并为其经营提供便利。
  缔约双方将支持两国经济实体间的直接合作,特别在以下方面:交换和转让工艺技术、相互派遣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发展生产合作和协作、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

  第三条 缔约双方在征收关税、捐税、与进出口商品有关的费用结转,以及海关管理的规章和办理海关手续方面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
  此规定不适用于:
  ——缔约一方为便利边境贸易已给予或将给予邻国的优惠;
  ——缔约一方已给予或将给予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优惠。

  第四条
  一、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活动将在两国有对外经济贸易经营权的经济实体签订的合同基础上进行。合同将按照各自国家的法律、法规,参照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市场价格签订。
  二、贸易合同所产生的支付将根据缔约双方各自国家的外汇法规,以合同双方商定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办理。
  上述规定不排除合同双方按照各自国家的法律、法规开展其他形式的经济贸易活动,包括易货贸易。
  三、缔约双方将相互为在对方国家组织和举办贸易博览会、展览会提供协助,并促进贸易团组的互访。
  四、缔约一方对自缔约另一方临时进口的货物和物品的关税以及其他税收的免征或减征应按各自国家的法律、法规办理。

  第五条 如果在缔约双方之间的进口商品数量或进口条件使进口方同类产品生产者已受或将受到重大损失,则进口方可以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第六条 缔约双方根据各自国家的法律、法规将为缔约另一方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企业和组织在本国设立常驻代表处并为其正常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

  第七条 为监督本协定的执行,缔约双方决定成立中波政府间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
  一、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是:
  (一)监督两国间签署的经济贸易合作协议的执行;
  (二)通过确定有希望扩大合作的领域,促进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
  (三)为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四)就解决本协定解释上或执行中产生的争议做出有关决定。
  二、委员会由缔约双方各自任命的主席、委员和秘书组成,根据需要,缔约双方可吸收有关专家参加委员会例会。
  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委员会秘书办理。
  三、委员会的例会将每年举行一次,轮流在北京和华沙举行。会期和日程由委员会双方秘书商定。
  每次例会结束时,委员会双方主席签署会议纪要。
  四、委员会双方主席可决定设立在其领导下的常设或临时的工作机构。

  第八条 自本协定生效之日起,下列文件失效:
  一、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九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贸易协定》;
  二、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成立中波政府间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的议定书》;
  三、一九八八年六月七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长期合作发展纲要》。

  第九条
  一、本协定自缔约双方完成各自国内法律程序并相互以照会通知之日起第三十天开始生效。
  二、本协定有效期为五年。如缔约任何一方未在本协定有效期期满六个月前书面通知缔约另一方终止本协定,则本协定有效期将自动延长一年,并依此法顺延。
  三、本协定的终止不影响终止之日前双方所签订的经济贸易合同,直至执行完毕。
  本协定于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三日在华沙签订,一式二份,每份都用中文和波兰文写成,两种本同等作准。
  注:缔约双方相互通知已完成各自法律程序,本协定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起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波兰共和国政府
   代     表          代   表
     邹家华            戈雷舍夫斯基
    (签字)            (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