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02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时间:2024-06-17 06:00:27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30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02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纠风办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02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2〕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02年纠风工作的实施意见》已
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二年四月九日



关于2002年纠风工作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二○○二年三月二十日)

  为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关于2002
年纠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纠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继续大力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继续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进一步扩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实施范围。到2002年底,全国要有70%
的县级以上公立(政府、国有企业)医疗机构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其中所有
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都要参加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药品的中标价格与国家规定
的零售价格之间的价差,在扣除医疗机构应得的药品差价收入后,要有不低于
60%的比例让利于患者;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的药品(国家特殊管
理的药品除外)原则上都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其他临床应用普遍、采购量比较
大的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的金额也要达到50%以上。全面落实卫生部等6部
门下发的《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试行)》(卫规财发〔2001〕
308号)和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等7部门(单位)下发的《医疗机
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纠办发〔2001〕17号)等文
件中的各项规定,公开招标程序、招标办法和招标结果,规范操作,强化监督,
坚决查处并纠正规避招标、违规操作、向投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向患者让
利等违纪违法行为。加大对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的整顿和改革力度,积极推行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制度和生产
准入制度,严肃查处药品购销中的商业贿赂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
发布虚假药品广告、非法经营药品等违法行为。积极推行药品的连锁经营、集中
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继续降低药品的“虚高”价格,完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
明示制度以及费用查询制度。
  (二)继续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继续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一项
制度、八个禁止”的规定。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要加强对农民负担情
况的监督检查,不得在改革前突击收费和集中清欠,不得通过抬高收费基数加重
农民负担;未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抓好农民负担预决算、监督卡和
专项审计制度的落实,对提留统筹费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开展一次专项审计,对村
级财务公开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深入开展对报刊征订摊派和农村用电乱收费、
农民建房乱收费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全面实行村级集体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在2002年内制定村级集体订阅报刊费用的限额或
占村级管理费的比例,向社会公布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农村电价监督管理制度,
坚决纠正农村用电乱收费。对农民利用集体土地建设自用住房,除依法颁发的证
照可收取工本费外,一律不得再向农民收取其他行政事业性费用。普遍推行农业
税收、涉农价格和涉农收费公示制,凡是按规定应该公示而没有公示的,农民有
权拒绝缴纳。全面实行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一票否决”制度,对违反减轻农
民负担政策而引发严重群体性事件、恶性案件或造成严重影响的其他事(案)件
的县、乡,要严肃追究责任,给予其党政领导党纪、政纪处分。
  (三)继续开展治理公路“三乱”、治理中小学校乱收费和减轻企业负担工
作,巩固成果,防止反弹。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全面清理整顿公路收费站
(点),把撤除已超过批准期限、还清贷款或经营期满的收费站(点)作为清理
整顿工作的重点。继续查处并纠正多部门上路执法和超范围执法等问题。及时公
布实现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单,对已列入所有公路
基本无“三乱”名单后“三乱”问题又严重反弹的地区,要坚决从名单中撤下来,
并责令其限期整改。继续规范中小学校的收费行为,严禁中小学校擅自设立收费
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收费范围。实行“一费制”的农村中小学校,除按规
定标准收费外,不得再向学生收取其他费用;未实行“一费制”的农村中小学校,
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收费。非义务教育阶
段高中学校招收择校生,要严格执行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政策,严禁乱收费
行为。坚决制止基层政府和任何部门、行业向学校摊派收费和“搭车”收费。减
轻企业负担工作要重点治理整顿向机动车辆的乱收费和向乡镇企业的各种摊派问
题。继续纠正违规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券(卡)的不正之风。
  (四)加强政府部门和行业的作风建设。各部门、各行业要按照廉洁、勤政、
务实、高效的要求,规范行为,改善服务,多办实事,切实加强部门和行业作风
建设。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要从领导机关
抓起,以基层窗口单位为重点,进一步开展作风整顿,着重解决执法不严、办事
不公、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以及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认
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完善各部门、各行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把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与推行政
务公开和社会服务承诺制等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努
力创建文明行业。
  二、抓落实的主要措施
  (一)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切实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国务院纠正行
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农业部、交通部、公安部、教育部和国家经贸委等部门,要
分别对所牵头负责的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减轻农民负担、治理公路“三乱”、
治理中小学校乱收费和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参与部
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国务院各部门要对本部门、本行业的
纠风工作和行业作风建设负总责,结合实际提出指导性意见,认真行使对行业的
监督职能,加强对下级政府相应部门行为的监督。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
室将召开全国纠风工作会议,对2002年的纠风工作进行具体部署。
  (二)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各级纠风工作机构和专项治理工作牵
头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把日常监督与重点检查结合起来,确保各项纠风工作任
务落到实处。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上半年将对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并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
局确定的21个地区进行重点监控,防止已取缔的非法药品集贸市场发生反弹。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要自下而上进行普遍检查和重点抽查,重点检查扶贫开发工作
重点县农村中小学校收费“一费制”、村级集体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和涉农
价格、涉农收费公示制的落实情况。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要重点加强对节假日
期间和“三乱”问题易发、多发地区的检查,要对申报所有公路基本无“三乱”
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以暗访为主的检查验收。治理中小学校乱收费工作要
重点对择校生“三限”政策执行情况和春秋两季学生入学收费情况进行监控。减
轻企业负担工作要重点检查基层单位、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确保中央和省两级
涉及对企业收费的各项规定得到严格执行。各项检查工作要统筹安排,由专项治
理牵头部门制定检查方案,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工作要注重实际效果,重视
抓正反两方面典型,对检查中发现的典型经验,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对违规违纪
问题,要坚决纠正,并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
任。
  (三)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加强对部门和行业作风的社会监督。民
主评议行风工作要以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为重点,
并逐步向基层延伸。2002年乡镇、街道(社区)参与民主评议的基层站(所)
数量要达到30%以上。要紧紧围绕转变机关作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纠风专项治理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民主评议,注重实际效果。要把重点
评议和日常监督紧密结合,不断创新评议形式,改进评议方法,强化群众监督。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将会同国家旅游局在13个省(市)开展整顿旅
游市场秩序专项评议工作。
  (四)加强领导,改进作风,确保各项纠风工作任务的完成。各地区、各部
门要高度重视纠风工作,落实领导责任制,并按照统一部署,抓好本地区、本部
门纠风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级纠风工作机构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及时发
现问题,加强工作指导。要把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紧密结
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重视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纠风工作中出现的新情
况、新问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要加强纠风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不断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开展工作,努力取得纠风工作
的新成效。



辽宁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辽宁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1997年4月11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1997年4月11日公布 1997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才市场管理,依法保护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实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人才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招聘人才和个人应聘以及从事人才市场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从事人才市场服务活动应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尊重人才择业自主权,尊重单位用人自主权。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把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才市场健康发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才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有关人才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制定人才市场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
(三)负责对人才市场的培育、指导、管理和监督。
人事行政部门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可以受人事行政部门的委托,具体负责人才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机构编制、工商行政管理、财政、物价等部门应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协助人事行政部门做好人才市场管理工作。


第二章 人才服务机构
第七条 本条例所称人才服务机构是指为用人单位和个人进行双向选择提供中介和服务的机构。
第八条 设立人才服务机构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开展人才服务活动的场所、设施和10万元以上的资金;
(二)有3人以上经业务培训并持《人才服务上岗证》的工作人员;
(三)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健全的工作章程;
(四)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人事行政部门设立人才服务机构,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或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非人事行政部门设立人才服务机构,由市以上人事行政部门审查。
中、省直单位设立人才服务机构,跨市设立人才服务机构以及设立冠以辽宁名头的人才服务机构,由省人事行政部门审查。
省外单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人才服务机构,由省人事行政部门审查。
第十条 申请设立人才服务机构,必须向人事行政部门提交有关书面材料。人事行政部门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予以答复。人事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审查合格的,颁发《人才服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
第十一条 取得许可证的人才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的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办理机构编制审批及注册登记手续;须办理营业执照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手续完备方可开展业务工作。
第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须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4个月内申领许可证,并补办有关手续。
第十三条 人才服务机构的业务范围是:
(一)提供人才供求信息和咨询服务;
(二)接受用人单位委托,为其招聘人才;
(三)接受个人委托,向用人单位推荐人才;
(四)组织与人才流动有关的各类培训;
(五)组织智力开发等活动;
(六)开展人才测评;
(七)经批准允许的其他业务。
第十四条 人事行政部门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除从事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各项业务外,受人事行政部门委托,依法开展下列业务:
(一)受用人单位委托的人事代理;
(二)办理流动人员的聘用合同鉴证;
(三)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四)负责流动人员出国政审;
(五)组织流动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评;
(六)筹集和管理流动人员保险基金;
(七)受人事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业务。
第十五条 除人事行政部门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外,其他人才服务机构不得擅自接收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不得从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及其相关业务。
第十六条 人才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可按规定收取服务费,具体收费项目、标准由省财政、物价部门制定。任何人才服务机构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
第十七条 人才服务机构不得超越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不得提供虚假情况。
第十八条 人事行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对人才服务机构实行年检。

第三章 人才流动
第十九条 在优先保证市以上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大科研项目人才需要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国家和省重点加强的行业、部门、地区流动。
第二十条 要求流动的人员,应向所在单位提交书面申请,写明流动原因、方式和去向。
所在单位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予以答复。对没有合同纠纷或已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应予同意;对需要提前解除合同或者辞职的,逾期不予答复的视为同意。
所在单位对同意和视为同意的流动人员应在10日内办理离职手续。
第二十一条 个人通过人才市场求职择业,应按要求提供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明及其他有效证件。
第二十二条 承担市以上重点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技术或管理责任人员,在工程、项目完成前未经单位同意不得流动。
第二十三条 流动人员离开原单位时,不得私自带走原单位的科研成果、技术资料等,不得泄露国家机密和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不得侵犯原单位的技术权益。

第四章 招聘人才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可以下列方式进行:
(一)委托人才服务机构招聘;
(二)通过人才交流会招聘;
(三)在新闻媒介上刊播人才招聘启事。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必须如实公布拟聘用人员的岗位、数量、条件、待遇等,不得以任何欺骗手段招聘人才。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通过新闻媒介发布招聘启事的,必须经县以上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同意。
未经核准同意的人才招聘启事,不得刊登、播放。
第二十七条 人才服务机构举办人才交流会,必须经县以上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组织举办人才交流会,应具备国家和省人事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主办者应对参加交流会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对招聘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
第二十八条 外省(自治区、直辖市)到本省招聘人才的,应提交县以上人事行政部门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的介绍信函、经办人员居民身份证以及招聘单位的委托证明。
第二十九条 用人单位应与所聘流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可以通过人事行政部门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合同鉴证。

聘用合同的签订或变更,应平等自愿、双方协商一致。合同应就服务期限、出资培训、提供住房以及保守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等有关事项进行约定。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招聘人才,不得聘用与原单位未解除合同或未办妥离职手续的人员,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

第五章 人才流动争议处理
第三十一条 流动人员因原单位出资培训或出资引进人才发生补偿费用争议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本人与原单位有合同约定的,按照合同的约定办理;
(二)本人与原单位无合同约定的,原单位可以按照培训或引进后服务的年限,以每年递减培训或引进费用20%的比例计收补偿费。
第三十二条 流动人员因居住原单位的住房发生争议的,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房管政策办理。房管政策无规定的,依照流动人员与原单位签订的住房协议办理。无住房协议的,由双方协商解决。
第三十三条 流动人员按照本条例规定离开原单位后,原单位应在30日内向人事行政部门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移交人事档案。逾期不移交的,人事行政部门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可以直接调转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因人才流动发生争议的,应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处理。没有规定或约定的,可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县以上人才流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当事人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自接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下列行为,由人事行政部门依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未取得许可证设立人才服务机构、从事人才服务活动的,责令停止活动,没收违法所得;
(二)仿造、涂改、转借、出租、出卖许可证的,没收违法所得,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三)已设立的人才服务机构,在规定时限内未申领许可证,继续从事人才服务活动的,责令停止活动,没收违法所得;

(四)未经审核批准擅自举办人才交流会的,责令停止活动,没收违法所得;
(五)人才服务机构超越规定的业务范围,从事人才服务活动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没收违法所得,限期不改的,可吊销许可证;
(六)人才服务机构提供虚假情况的,给予警告,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吊销许可证;
(七)用人单位采取欺骗手段招聘人才的,可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八)用人单位向应聘者收取费用的,责令退还本人,并处违法所得1至2倍罚款;
(九)未经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同意,刊登、播放人才招聘启事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至2倍罚款。
人才服务机构通过发布广告提供虚假情况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增加服务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的,由财政或物价部门依法处罚。
第三十六条 流动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二十三条规定,给原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七条 单位未按规定为要求流动的人员办理离职手续,给个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聘用尚未与原单位解除合同或未办妥离职手续的人员,给原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十九条 人才市场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1997年7月1日起施行。



1997年4月11日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能力,积极依托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管理办法》(浙知发〔2007〕8号)、《浙江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浙知发法〔2010〕72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专利、商标、商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地理标志等。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丽水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企业。

  第四条 认定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科学的原则。

  第五条 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与管理工作由丽水市科技局组织实施。

  市工商、文广出版、财政、海关、公安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二章 申报条件与认定程序



  第六条 申报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基本条件:

  (一)具备较好的知识产权工作基础。企业负责人知识产权意识较强,企业能够将知识产权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纳入日常管理当中。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较强,管理体系健全。知识产权对企业的贡献和发挥的作用较大,并落实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工作经费和专管人员;

  (二)重视知识产权文化的培育。制定了知识产权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实施了激励员工发明创造的政策,能将员工发明创造业绩与其经济利益相联系,调动员工发明创造积极性,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

  (三)能有效开展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企业重视品牌的培育,重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规避盲目研发和投资风险,提升创造水平和保护能力。企业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申报前三年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

  (四)申报企业为县(市、区)企业的须为所在县(市、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含已认定的专利示范企业)。

  第七条 企业申报具体指标:

  (一)制造与加工型企业申报条件:

  1.本办法所指的制造与加工型企业是指在我市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从事商品生产制造与加工的企业;

  2.企业须拥有专利10件以上或发明专利2件以上或拥有驰名、著名商标(市级以上)1件且专利6件以上;

  3.企业能够比较熟练运用专利数据库参与产品开发与技术经营;

  4.重视专利技术实施,并且有一定规模。企业连续两年赢利,其中专利产品年销售额800万元以上,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40%以上;

  5.重视商标的注册,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拥有并使用自己的注册商标。

  (二)流通领域企业申报条件:

  1.本办法所指的流通领域企业是指在我市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贸服务企业、商场、超市、各类商品或产品的专业市场等单位;

  2.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尊重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

  3.重视销售商品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销售商品具备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备案管理制度与保护措施;

  4.企业拥有自己的商号名称和知识产权;

  5.经营时间在三年以上,专业市场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上,其他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

  6.有监管侵犯和假冒知识产权的机构和人员。

  第八条 申报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制造与加工型企业:

  1.《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申报表》;

  2.拥有的专利清单和专利证书复印件及法律状态证明;商标注册证和驰名、著名商标证书复印件;

  3.企业近两年销售额和专利产品销售额、近两年纳税情况证明材料和财务报表;

  4.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5.知识产权工作总结材料(内容包括企业概况、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战略运用、工作成效及下步工作计划等)。

  (二)流通领域企业:

  1.《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申报表》;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证明文件复印件;

  4.企业上年度销售报表;

  5.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6.企业近两年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工作情况。

  第九条 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认定程序:

  (一)企业自愿申报。市直企业直接向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提出认定申请;各县(市、区)企业和丽水经济开发区企业申报,分别由所辖的县(市、区)科技局和丽水经济开发区经发局初审后上报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

  (二)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派员实地考察;

  (三)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根据申报条件和实地考察情况,并征求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确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名单。经公示无异议,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授牌。





第三章 组织管理与支持措施



  第十条 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实行年报制度。在每年1月底前,企业将其上一年度的生产、经营和知识产权工作情况报所辖的县(市、区)科技局、丽水经济开发区经发局,经其核实汇总后,于第一季度前报市科技局。

  第十一条 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对已认定的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每三年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并公示结果;对不具备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条件的,将取消其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称号。

  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的,由认定单位依据相关标准负责考评。

  第十二条 企业在申报材料中弄虚作假,经调查确认后,取消其申报资格;已认定的,予以撤销,收回已发放的奖励经费和铭牌,并在三年内不得申报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第十三条 在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创建和提升过程中,市科技局会同工商、文广出版等管理部门或高等院校对相关企业进行指导和培训:

  (一)指导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创建与培育;

  (二)组织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开展业务培训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组织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间开展经验交流与合作,及时总结经验和分析存在不足,帮助企业整改和提升。

  第十四条 经认定的丽水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可以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可以优先推荐申报省级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包括省专利示范企业、省品牌示范企业、省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单位、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对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加大保护力度;

  (二)可以优先推荐中国专利奖的评选;

  (三)市直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万元;县(市、区)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由各县(市、区)政府结合当地实际,酌情给予奖励。

  第十五条 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每年评选一次。每年申报时间截止到9月底,逾期不再受理。第四季度公布考核认定结果。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按照《关于印发丽水市专利示范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丽政办发〔2006〕172)认定的市专利示范企业经综合考评通过后,按现有办法公布为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 11月 1日起施行。2006年12月30日发布的《关于印发丽水市专利示范企业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丽政办发〔2006〕172号)同时废止。